指尖初遇:陶轮上的初样年华

时间:2025-04-30 21:24 来源:中广中文网
   自小喜欢绘画,包括陶瓷、金属、矿石等天然材质制成的艺术品,所到之处的博物馆是我必去的打卡地。12岁那年,妈妈带着我来到隐居于乡村山野的非遗靖窑黑陶工作坊里拜访全国劳动模范伍映方老师,那是我第一次将双手浸入温润的陶泥。拉坯机旋转的嗡鸣声中,泥团在掌心起伏不定,时而坍缩成扭曲的形态,时而迸溅出泥浆——这种与材料最原始的对话,让我体会到《考工记》中"抟埴之工"的深意。那一刻我深深的爱上并敬畏它,后来,只要在课外闲暇时经常来到靖窑进行学习和“创作”,在伍老师和师母手把手的教学下,终于能让泥柱在指尖稳定生长,完成人生第一只歪斜却完整的小花器。这段经历如同烙印,让我深刻理解《庄子》“梓庆削木”的匠心:技艺的精进,始于对材料谦卑的聆听。
    
    
    随后的十年间,每年寒暑假都化身“小陶工”,研习传统器型制作。伍老师说:“我们要有一双黑陶般的眼睛,看不见的地方更要用心”,这句教诲让我在练习造型时养成双重审视的习惯:既追求外轮廓的流畅,也注重内空间的呼吸感,用双手来控制和表达我的内心。
    
    2017年创作描画的青花盏,落款《半步》,即行百里者半九十,鼓励自己学习无止境,永远在路上。俗话说“三年出一个状元,十年出一个窑火师”,可见掌握窑火的温度多么不易,温度相差几度,时间相差几分,烧出来的作品就完全不同,而柴烧就更难了,窑火风向和温度的把握,全靠伍老师用眼睛来判断。经过两天两夜的窑火淬炼,我的《半步》作品很幸运在柴烧极低成功率里,茶汤沏入盏中,白瓷上的青花虞美人花朵在茶汤中无风自动,清美圣洁。从那一刻起,甚至动了以后高考选择“艺术史论”专业的念。
   
   
   自师从非遗传承人伍映方先生门下,有了稚嫩的大大小小“作品”,便集中利用大学的寒暑假开启系统的靖窑黑陶高级班研习,从最初的泥料的选择、配比开始,我深刻体会到“一捧陶土半部春秋”的深意——不同季节的湿度变化会影响泥料可塑性,这迫使我在现代工作室中重拾古人观天察地的智慧。
   
   在拉坯修坯的环节,师傅要求我每天用同一块泥反复练习,这种看似机械的训练实则暗合“技近乎道”的传统匠人哲学。每次隔着展厅的橱窗静观展品,千变万化的窑变釉彩形态、色彩,让“入窑一色、出窑万彩”具象化了,似与不似,如同宇宙万物。对视“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的蛋壳黑陶觚时,不仅仅是震撼,还有激动、自豪、钦佩和羡慕。黑陶制作技艺已断代了几千年,没有任何资料可循的情况下,即使在具有先进设备和成熟制陶技艺的今天,师傅是如何年复一年,用那看似与常人一样的双手让四千多年前的文物重新活起的,深深敬畏。
   
   
  为了突显个性,我反复绘草图,用刻刀、针钩、锉刀......在陶泥上进行我内心情感表达的现代艺术创作。因为喜欢金属,尝试将运用在窑变失败的残器或破碎陶瓷修复的金缮传统技艺转化为视觉语言,进行装饰、镶嵌成挂件和手串等饰品,金丝宛如时光河川,这正是“天工”与“人意”的永恒对话,让残缺的瓷片重新绽放生命。2023年寒假在景德镇游学时,周围同龄人热烈讨论着如何将陶艺融入游戏皮肤设计。这个场景深深触动我:当非遗传承从师徒相授走向数字共享,当传统工坊接入现代传播网络,我们这代人正站在文化转化的关键节点。让“非遗传承”主题跳出常见的情怀框架,呈现扎实的技术演进与深层的文化体认。
   
   未来,无论我身处何地,从事什么职业,我愿继续在陶瓷领域深耕,做一根有温度的导线,将传承化为己任,用他国语言讲好中国泥与火的故事和靖安那片被历史与艺术厚爱的土地。
    
                                                                                                               作者:许楚菡



   
      责任编辑:邱  宇
 
 
 

    相关内容

    返回电脑端网页>>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胶州市中云街道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开展 “知联乡村行”反对家庭暴力 普法宣传活动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首页

    客服QQ:1912035365 地址:北京市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大厦

    广电节目制作与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5699号

    中广中文(北京)国际融媒体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02-2020 中广中文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触摸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