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光明日报》点赞恒星!

时间:2025-05-07 19:09 来源:中广中文网
    5月7日,《光明日报》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培养应用型优秀人才”为题,报道我校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创新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构建了独具恒星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以下是报道原文
   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自建校以来,坚持以特色求发展,形成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为创新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大学人才培养体系和机制,构建了独具恒星特色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
   培根铸魂 筑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根基
   课程设置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教育的基础。学校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设置了思想与儒家文化、节日与饮食等经典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为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
    教学方法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教育的关键。学校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案例项目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和参与度。在中华戏剧艺术社团等大学生社团活动中,采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深度理解中华经典文化的内涵。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社会实践中,组织学生参观革命文化馆、博物馆等,身临其境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师资培养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教育的保障。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中华文化培训,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与中华文化研究,申报相关研究课题,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鼓励跨学科教师合作,开发融合中华文化和专业知识的创新课程。
    守正创新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现路径
    将数字化和智能化作为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途径。学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教育信息化手段,建立整合文字、图像等多种形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库。开发高质量数智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应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代信息学习材料。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创建更加丰富的沉浸式学习空间,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古代文化场景。学校通过开设在线课程、制作微视频等方式,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以跨学科、跨专业开展课程建设为推动守正创新的重要方式。学校利用学校教育学、工学等9个学科门类优势,形成了以教育学、工学、管理学为主,多学科协同发展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布局。目前学校所属的14个学院,51个本科专业设置了16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学校形成了聚焦中华优秀传统领域文化目标下的共创、共用、共享中华优秀传统专业文化“异质同构”教育模式。
    以中华工坊国际交流作为守正创新的重要手段。学校将中华印染工坊、中华编织工坊、中华木工工坊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国际先进教育理念融合,培养兼具国际视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薪火相传 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赓续模式
    加强理论研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教育。学校创立了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质构教育”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教育中体现为内外部的背景与本体的统一,并形成内容与形式的同构,即“异质同构”与“同质同构”。建构了跨学科、跨场域、跨语境、跨时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质构教育”。
   探索教育模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教育。学校创建了“四维”薪火相传教育模式。“四维”薪火相传教育模式由“培德、铸魂、启智、育美”构成,“培德”强调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与塑造,以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聚焦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构建与信仰体系的塑造,以实现民族精神培养;“启智”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教育手段,激发大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育美”关注的是大学生感知美、理解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的提升,以增强审美能力。
注重实践效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教育。学校创设了“四实一体”薪火相传教育路径。“四实一体”薪火相传教育路径由“实地、实景、实操、实用”构成,“实地”作为四实一体路径的基石,指向根植现实的土壤;“实景”则进一步丰富了学习的场景与体验,指向构建沉浸式的学习环境;“实操”是四实一体路径的核心环节,指向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实用”是四实一体路径的最终目标,指向追求教育的应用价值。
    历经多年探索与实践,学校累计培养18万名毕业生,建有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省级一流课程10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47门。师资队伍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省级教学名师7人、青岛市教学名师4人。近三年来,学生承担国家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40项。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类大赛中获国家级奖96项、省级奖452项。学校承担省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102项,荣获山东省第八届和第九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各1项、二等奖3项。
 
 
     责任编辑:邱 宇
 

    相关内容

    返回电脑端网页>>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上一篇:青岛西海岸新区隐珠街道:强化矿产资源执,严厉打击偷盗沙土行为
    下一篇:没有了

    网站首页

    客服QQ:1912035365 地址:北京市菜户营58号财富西环大厦

    广电节目制作与经营许可证号(京)字第15699号

    中广中文(北京)国际融媒体中心主办

    Copyright © 2002-2020 中广中文网 版权所有

    电脑版    |    触摸屏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