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军人崔文国——用半生时光温暖“夕阳”的守灯人

在青岛养老服务行业,提到崔文国的名字,总会伴随一连串数字:40年公益路、12名助学少年、90余人次帮扶困难老人、150余万元投入……但比这些数字更动人的,是老人们口中那句“崔院长来了,心里就亮堂了”。这位总把“家有一老如有一宝”挂在嘴边的自主择业退役军人,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为“永远的温暖”。
一张特殊名片:心形里的火焰
崔文国的名片左上角,一颗心形图标内跃动着太阳与火焰的图案。“温暖要像阳光一样恒久,像火苗一样具体。”
1985年6月,他的照相馆刚开业就贴出告示:孤寡老人拍照免费。彼时尚未流行“公益创业”的概念,这个18岁的小伙子已骑着自行车,既当摄影师又当代购员,穿梭在乡间为老人送服务上门。
从“橄榄绿”到“夕阳红”的转身
2006年在部队自主择业时,崔文国的选择让战友吃惊:放弃当公务员的稳定岗位,创办了针对低收入群体的青岛李沧区平安托老所。开业前半个月,他带着员工逐户走访,用“成本价+个性化方案”打动20个困难家庭。院里至今保留着“三件套”服务:为失能老人设计的防褥疮翻身表、子女可随时查看的“亲情食谱”、每月一次的生日宴会。

公益“雪球”越滚越大
2014年深冬,得知下岗职工王女士将瘫痪母亲绑在床边外出打工的新闻,崔文国立即组建青岛“以仁为本”爱老志愿者团队。在城阳区惜福镇开办公益养老院,23名特困老人不仅免费入住,还获得“多对一”陪伴服务。令人意外的是,这个起初只有8人的团队,竟像磁石般先后吸引来5000余名志愿者,其中不少是曾受助老人的子女。

“赔本买卖”里的幸福经济学
在即墨市北安街道刘大爷家,抽屉里整齐码着 10多张慰问品收据,每个都标注着“以仁为本志愿者”。这是他与12户困难家庭“结对子”的第6年。
当同行热议“银发经济”时,崔文国的养老院却因常年低价运营数次面临资金链断裂。面对质疑,这位憨厚的东北汉子笑着算账:“看见李奶奶能自己吃饭了,张爷爷学会用微信了——这些‘利润’银行里可存不着。”
采访结束时,崔文国正给新入职护工培训“五个一”标准:见面一个微笑、每天一次拥抱、每周一次理发、每月一次联欢、每年一张全家福。
窗外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延伸向更多需要温暖的角落。在这个追求速效的时代,有人愿做慢功夫的“守灯人”,或许正是老人群体最需要的“夕阳工程”。(欣闻)
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