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即墨区: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时间:2024-11-27 08:16 来源:中广中文网
11月26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当好排头兵 奋进新征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4场即墨区专场,介绍“担当作为 实干争先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即墨篇章”的工作情况。即墨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孙杰,即墨区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齐克夏,即墨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单存浩,即墨区行政审批局党组书记、局长陆培宁,即墨区海洋发展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军出席发布会。

即墨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坚决扛牢经济大区挑大梁责任,统筹抓好稳增长、提质效、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前三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5.96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市1.8、1.3和1.9个百分点,位列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3位。

一、聚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
深入实施海洋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海洋科研实力稳步增强 崂山实验室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落地建设,全国最大矿晶博物馆投入试运行。三大国家深海平台加快推进,海上综合试验场通过中期评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全国第一名通过评审。新增省市创新平台4个、累计达到112个。新获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18项、累计达到73项。
海洋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海燕”滑翔机入选全市十大专业产业化优秀案例,崂山实验室产业化基地、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园区加快谋划推进。
海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新签约双丰物探等涉海项目16个,41个项目入选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汉缆超高压海底电缆生产线投入试运行,通裕重工大型海上风电配套竣工投产。前三季度,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76亿元、增长7.7%。
二、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牢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树变大树”,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3个、计划总投资720亿元。
汽车支柱产业突破增长 预计全年整车产量45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20%。奇瑞青岛基地星途瑶光混动、风云T9混动、瑞虎8L三款新车型量产上市,KD件车间投入使用,预计全年生产整车约16万辆、产值超180亿元;一汽解放两大整车产销两旺,1-10月生产整车11.7万辆。
新兴产业加快崛起 云路全国最大非晶带材生产基地正式投用。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复,陆上升压站已经竣工;海尔新能源产业园全面开工,华能、华电等百亿级海洋风电项目加快布局。即墨区正以申报丁字湾省级战略为契机,全力推进青岛新能源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千亿级投资规模新能源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纺织服装服饰产业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名单。红妮制衣绿色无菌可视化智能工厂建成达产,酷特智能与华为云全面合作、打造柔性制造智能体集群,即墨卫衣入选山东电商产业带。1-10月,全区网络零售额达到117.6亿元、增长16%。
工作中,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70家、超额完成“十四五”高企倍增计划。
三、聚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方位融入青岛主城区
按照“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理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累计实施8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群众4.4万户,全面完成三年攻坚目标。新建整修32条市政道路。地铁7号线二期、15号线一期双线8座车站实现主体封顶,加快打造到青岛主城区和胶东机场的“半小时出行圈”。建成口袋公园9处,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采取国有企业进驻服务模式,对全区183个无物业小区全面托管,有效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龙泉莲花田园、灵山花乡药谷等示范片区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新创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总数达到110个,新增农村清洁取暖3万余户,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人口全覆盖。加快推进国际种都核心区建设,种业全产业链企业达到23家。
四、聚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和改革实效,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
重点改革取得实效 “四好农村路”“河长制湖长制”“重大决策部署督查落实”3项工作获省委、省政府通报激励表扬,综合监管“揭榜挂帅”等9项试点任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新争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0项,总数达到53项。
服务效能稳步提高 出台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43条”,推出“拿地即开工2.0”“竣工即投产2.0”等一系列改革,项目开工时间平均节省1-2个月,投产时间缩短2-3个月。首批13项便民利企“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3%。食品流通、餐饮服务、药品零售实现“综合查一次”。
依法行政纵深推进 推行包容审慎服务型执法,“不罚轻罚”事项清单扩大到108项。项目化破解法治难题48个。
五、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共享 撤并19处小规模学校,建成启用桃源小学等7处小学、幼儿园,新增优质学位4000余个。即墨四中整体迁入龙山新校区,实现城区化办学;创办实验学校东部分校,打造公办寄宿制初中“样板”。高考再创佳绩,一段线达线人数创历史新高。第二人民医院、结核病防治中心建成主体,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与第三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打造城区西部医疗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5万场,柳腔历史剧《即墨大夫》获省优秀剧目。
兜底保障坚实有力 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150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补贴标准提高6.6%以上,惠及困难群众4.12万人。为1200名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人数实现双下降,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取得积极成效,保交楼保交房任务顺利推进,切实守牢信访稳定、生态环保等底线红线。
编 辑:邱 宇

即墨区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按照上级工作要求,坚决扛牢经济大区挑大梁责任,统筹抓好稳增长、提质效、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步。前三季度,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255.96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全市0.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9%,高于全市1.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进出口增速分别高于全市1.8、1.3和1.9个百分点,位列2024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13位。

一、聚力经略海洋向海图强,当好海洋经济发展排头兵
深入实施海洋强区战略,加快建设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
海洋科研实力稳步增强 崂山实验室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国家海洋考古博物馆落地建设,全国最大矿晶博物馆投入试运行。三大国家深海平台加快推进,海上综合试验场通过中期评估。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全国第一名通过评审。新增省市创新平台4个、累计达到112个。新获国家和省市科技奖励18项、累计达到73项。
海洋创新成果加速转化 “海燕”滑翔机入选全市十大专业产业化优秀案例,崂山实验室产业化基地、山东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青岛园区加快谋划推进。
海洋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新签约双丰物探等涉海项目16个,41个项目入选青岛市海洋重点项目。汉缆超高压海底电缆生产线投入试运行,通裕重工大型海上风电配套竣工投产。前三季度,完成海洋生产总值476亿元、增长7.7%。
二、聚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把牢经济建设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新兴产业“小树变大树”,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63个、计划总投资720亿元。
汽车支柱产业突破增长 预计全年整车产量45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占比突破20%。奇瑞青岛基地星途瑶光混动、风云T9混动、瑞虎8L三款新车型量产上市,KD件车间投入使用,预计全年生产整车约16万辆、产值超180亿元;一汽解放两大整车产销两旺,1-10月生产整车11.7万辆。
新兴产业加快崛起 云路全国最大非晶带材生产基地正式投用。总投资超百亿元的中电建海上光伏项目正式获得国家批复,陆上升压站已经竣工;海尔新能源产业园全面开工,华能、华电等百亿级海洋风电项目加快布局。即墨区正以申报丁字湾省级战略为契机,全力推进青岛新能源装备产业园规划建设,着力打造千亿级投资规模新能源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提档升级 纺织服装服饰产业作为全省唯一代表入选国家外经贸提质增效示范名单。红妮制衣绿色无菌可视化智能工厂建成达产,酷特智能与华为云全面合作、打造柔性制造智能体集群,即墨卫衣入选山东电商产业带。1-10月,全区网络零售额达到117.6亿元、增长16%。
工作中,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引导创新资源向企业倾斜,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70家、超额完成“十四五”高企倍增计划。
三、聚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全方位融入青岛主城区
按照“对标主城、组团提升、全面融青”理念,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不断增强城市承载力。
围绕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累计实施8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惠及群众4.4万户,全面完成三年攻坚目标。新建整修32条市政道路。地铁7号线二期、15号线一期双线8座车站实现主体封顶,加快打造到青岛主城区和胶东机场的“半小时出行圈”。建成口袋公园9处,新增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采取国有企业进驻服务模式,对全区183个无物业小区全面托管,有效改善群众居住环境。
围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努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龙泉莲花田园、灵山花乡药谷等示范片区功能形象进一步提升,新创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21个、总数达到110个,新增农村清洁取暖3万余户,农村规模化供水实现人口全覆盖。加快推进国际种都核心区建设,种业全产业链企业达到23家。
四、聚力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增强发展动力活力
更加注重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和改革实效,在全面深化改革上当好排头兵。
重点改革取得实效 “四好农村路”“河长制湖长制”“重大决策部署督查落实”3项工作获省委、省政府通报激励表扬,综合监管“揭榜挂帅”等9项试点任务通过省级评估验收。新争创省级以上改革试点10项,总数达到53项。
服务效能稳步提高 出台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43条”,推出“拿地即开工2.0”“竣工即投产2.0”等一系列改革,项目开工时间平均节省1-2个月,投产时间缩短2-3个月。首批13项便民利企“高效办成一件事”办理时限平均压缩63%。食品流通、餐饮服务、药品零售实现“综合查一次”。
依法行政纵深推进 推行包容审慎服务型执法,“不罚轻罚”事项清单扩大到108项。项目化破解法治难题48个。
五、聚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千方百计办好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共享 撤并19处小规模学校,建成启用桃源小学等7处小学、幼儿园,新增优质学位4000余个。即墨四中整体迁入龙山新校区,实现城区化办学;创办实验学校东部分校,打造公办寄宿制初中“样板”。高考再创佳绩,一段线达线人数创历史新高。第二人民医院、结核病防治中心建成主体,人民医院晋升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与第三人民医院组建紧密型医共体、打造城区西部医疗中心。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5万场,柳腔历史剧《即墨大夫》获省优秀剧目。
兜底保障坚实有力 新增城镇就业2.6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2150人。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困境儿童、残疾人补贴标准提高6.6%以上,惠及困难群众4.12万人。为1200名困难重度残疾人提供居家托养服务。
社会大局安定和谐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人数实现双下降,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取得积极成效,保交楼保交房任务顺利推进,切实守牢信访稳定、生态环保等底线红线。
编 辑:邱 宇
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