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17项措施,做好广大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时间:2024-12-12 21:02 来源:中广中文网
12月12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市政府政策例行吹风会,解读《青岛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柳忠旭;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张充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药管理指导处处长、一级调研员汪运富;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基层卫生健康处处长许万春出席吹风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加快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拟定了《青岛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于2024年11月27日印发实施。

一、文件出台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方向,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县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根据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结合青岛实际,青岛市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提能力、优服务、促发展,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就医更舒心。
文件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 统筹实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资源下沉、一体化服务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与群众新时代健康需求相适宜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到2025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2030年,优先建立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相匹配的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健康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二、主要措施
文件从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强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17项重点措施。
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 主要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布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统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转型管理、建设一体化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等5方面进行部署。
建立健全以区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形成方便可及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县域内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达到65%以上;到2030年,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强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主要从建立优质资源下沉帮扶基层机制、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扩展基层慢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等5方面重点推进。
统筹建立城乡协同、以城带乡的梯次帮扶工作机制,自2024年起,每年下沉支农人员不少于1000人;到2025年,一体化村卫生室产权公有率达到100%,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符合国家提升建设标准的中医馆,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医防融合流程改造,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0%,实现乡镇卫生院胸痛单元全覆盖。
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主要从盘活用好区域编制资源、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训)、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化转型机制等3方面重点加强。
按照常住人口1-1.5‰的标准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与配备乡村医生,按照最高不超过服务人口1‰的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落实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倾斜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紧缺医学人才适当降低标准、简化形式,创新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团参加校园招聘。自2025年起,市、区市两级财政支持开展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到2025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到4人,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机制 主要从落实基层卫生投入政策、探索建立“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补偿与绩效分配机制、提升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保障待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水平等4方面强化保障。
自2025年起,乡村医生基本药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6000元,以区(市)为单位为本区域内村卫生室购买医疗责任险;试点推进基层日间病房服务模式,逐步将常见病、多发病纳入DRG基层病组(种)范围,2025年底前实现DRG基层病组不少于20个。
立足青岛市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了5项创新性举措 文件提出的17项重点措施中,有12项是贯彻落实国家与省的部署要求,另外5项是结合青岛市基 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提出的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性举措,包括布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统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管理、建设一体化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扩展基层慢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创新性举措,充分体现了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也把青岛市首创、获得上级部门肯定、在全国全省范围推广、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些经验做法,比如“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慢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为乡村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等,通过出台文件的方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进落实。
提高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文件提出的任务目标 在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待遇保障方面,青岛市明确以市为单位为一体化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提高乡村医生基本药物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6000元,较以往增加了4000元;
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到2025年底,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高于省要求10个百分点;
在硬件设施方面,将村卫生室面积提高到100平方米以上,社区医院面积提高到5000平方米以上,用2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心村卫生室AED配备全覆盖。
文件落地见效的保障措施 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把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积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统筹部署。
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实施细则,建立卫生健康、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医保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机制,明确各项指标并动态调整。
建立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统筹用好财政补助、国债项目、慈善捐助等资金来源。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做好广大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编 辑:邱 宇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乡村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健康发展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体系,推进健康青岛建设,加快青岛市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市卫生健康委牵头拟定了《青岛市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深改委会议审议通过,于2024年11月27日印发实施。

一、文件出台背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基层卫生健康工作方向,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强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文件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县域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推动重心下移、资源下沉,健全适应乡村特点、优质高效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根据国家、省有关部署要求,结合青岛实际,青岛市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续提能力、优服务、促发展,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就医更舒心。
文件提出的主要目标任务 统筹实施健康中国、乡村振兴战略,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城乡统筹、资源下沉、一体化服务和高质量发展,努力构建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相适应、与群众新时代健康需求相适宜的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到2025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综合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到2030年,优先建立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相匹配的基层医疗卫生高质量健康发展新机制;到2035年,全面建成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
二、主要措施
文件从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强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机制四个方面,提出了17项重点措施。
优化配置基层医疗卫生资源 主要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布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统筹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转型管理、建设一体化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等5方面进行部署。
建立健全以区市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枢纽、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到2025年,形成方便可及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县域内基层门急诊人次占比达到65%以上;到2030年,街道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
强化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主要从建立优质资源下沉帮扶基层机制、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扩展基层慢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等5方面重点推进。
统筹建立城乡协同、以城带乡的梯次帮扶工作机制,自2024年起,每年下沉支农人员不少于1000人;到2025年,一体化村卫生室产权公有率达到100%,5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建成符合国家提升建设标准的中医馆,全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医防融合流程改造,重点人群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90%,实现乡镇卫生院胸痛单元全覆盖。
发展壮大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 主要从盘活用好区域编制资源、加强基层卫生人才培养(训)、建立乡村医生职业化转型机制等3方面重点加强。
按照常住人口1-1.5‰的标准核定乡镇卫生院编制与配备乡村医生,按照最高不超过服务人口1‰的标准核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编制。落实基层卫生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倾斜政策。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招聘紧缺医学人才适当降低标准、简化形式,创新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团参加校园招聘。自2025年起,市、区市两级财政支持开展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到2025年底,全市每万人口全科医生达到4人,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
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保障机制 主要从落实基层卫生投入政策、探索建立“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补偿与绩效分配机制、提升村卫生室及乡村医生保障待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保水平等4方面强化保障。
自2025年起,乡村医生基本药物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6000元,以区(市)为单位为本区域内村卫生室购买医疗责任险;试点推进基层日间病房服务模式,逐步将常见病、多发病纳入DRG基层病组(种)范围,2025年底前实现DRG基层病组不少于20个。
立足青岛市省级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发展定位,提出了5项创新性举措 文件提出的17项重点措施中,有12项是贯彻落实国家与省的部署要求,另外5项是结合青岛市基 层医疗卫生工作实际,提出的具有青岛特色的创新性举措,包括布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统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型管理、建设一体化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平台、推进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档升级、扩展基层慢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这些创新性举措,充分体现了青岛市基层医疗卫生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工作思路,也把青岛市首创、获得上级部门肯定、在全国全省范围推广、深受群众欢迎的一些经验做法,比如“三高共管 六病同防”慢病医防融合一体化服务、为乡村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等,通过出台文件的方式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推进落实。
提高标准,全面落实国家、省文件提出的任务目标 在乡村医生及村卫生室的待遇保障方面,青岛市明确以市为单位为一体化村卫生室乡村医生购买医疗责任险,提高乡村医生基本药物补助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6000元,较以往增加了4000元;
在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在全市范围内全面开展乡村医生订单定向培养,到2025年底,乡村医生中具备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人员比例达到60%以上,高于省要求10个百分点;
在硬件设施方面,将村卫生室面积提高到100平方米以上,社区医院面积提高到5000平方米以上,用2年时间完成全市中心村卫生室AED配备全覆盖。
文件落地见效的保障措施 各级各相关部门坚持把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特别是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作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积极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统筹部署。
细化、实化工作重点和实施细则,建立卫生健康、机构编制、发展改革、教育、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医保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推进机制。
建立基层医疗卫生体系高质量发展督导评估机制,明确各项指标并动态调整。
建立多方参与的筹资机制,统筹用好财政补助、国债项目、慈善捐助等资金来源。支持群团组织、社会组织等积极参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下一步,市卫生健康委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以基层为重点的新时代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不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持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体系,做好广大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编 辑:邱 宇
相关内容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