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两山"理论、赋能乡村生态振兴,青岛科技大学生物工程学院与青岛市两山生态工程技术研究院于7月15日以2025年"大学生在行动"计划为契机,携手开启校地协同创新实践。7月下旬,12名生工学子组成"青禾青年"生态实践团,以专业智慧叩响乡村振兴之门,在齐鲁大地上绘就了一幅科技赋能生态的青春画卷。
专业筑基:解码生态振兴的科技密码
实践团以生物工程学科为棱镜,聚焦乡村生态与产业融合的"化学反应"。在智能温室中,他们拆解"鱼菜共生"系统的物质循环密码,见证水产养殖与作物种植如何通过微生物作用形成生态闭环;在田间地头,他们解析虫情测报灯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防治机理,揭示废弃物堆肥中碳氮元素转化的微生物图谱;
在光伏大棚下,他们运用作物光合作用模型测算能源利用效率,构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优评估体系。通过构建"技术原理-应用场景-转化路径"的三维认知框架,团队为"生态资源变现"提供了可复制的科技方案。
实践为翼:丈量绿水青山的振兴脉动
深入乡村振兴示范区,实践团用脚步丈量生态治理的丰硕成果。在胶州湾畔,他们见证河道清淤工程让"龙须沟"变身"生态廊",带动周边民宿集群年增收超200万元;在崂山腹地,他们记录退渔还湿工程使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提升37%,吸引观鸟经济年均创造就业岗位50余个;
在莱西平原,他们体验百年石屋改造的"零碳民宿",感受秸秆板材、光伏幕墙等创新材料如何让传统农舍焕发绿色生机。这些浸透泥土芬芳的调研数据,生动诠释了"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价值"的深刻内涵。
创新为炬:拓展生态服务的价值维度
实践团创新构建"1+10+N"生态服务矩阵:以校院合作为战略支点,在十大示范片区建立生态技术观测站;打造"青锋砺新声"科普品牌,制作十期三维动画视频解析生态技术;开发"生态振兴数字地图"小程序,实现技术需求与供给的智能匹配。其中,针对平度葡萄种植户开发的"病虫害AI诊断系统",已帮助32家合作社减少农药使用量40%,相关成果被纳入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名录。
当生物工程的专业基因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命题,"青禾青年"实践团以知行合一的躬身实践,在科技赋能与乡土智慧的碰撞中,探索出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群年轻的"绿水青山守护者",正用专业所长点燃乡村绿色引擎,以青春之名谱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诗篇,让乡村振兴的生态答卷在齐鲁大地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