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穿梭于城市街巷的公交车上,竟藏着一座“流动的非遗馆”。青岛城运控股集团城阳巴士有限公司374路一位匠心独运的驾驶员邱月山将自己的车厢打造成非遗文化的移动展廊,剪纸、特色灯笼、艾草锤等传统手工艺品于不同节点在车厢内悄然绽放,让匆匆行程化作文化体验,为市民带来别样的出行感受。

步入车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车窗上精美的剪纸作品。红色的窗花在阳光下投射出斑驳光影,每一幅都展现着传统剪纸的细腻与生动。“剪纸是我们民族的记忆剪刀,一剪一纸间,剪出的是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驾驶员师傅笑着介绍。抬头望去,形态各异的特色灯笼悬挂在车厢顶部,轻柔摇曳。这些灯笼融合了传统竹骨扎制与现代安全工艺,既保留了古典美感,又确保了行车安全。夜幕降临时,温暖的灯光透过灯笼洒落,为晚归的乘客点亮一程温馨。

更令人惊喜的是,车厢内还配备了驾驶员亲手制作的艾草锤。挂在车厢一侧的这些小锤子,散发着淡淡的艾草清香,供有需要的乘客取用。“长时间乘坐容易腰酸背痛的老年乘客,可以用它轻轻敲打肩背,缓解疲劳。”这份体贴入微的关怀,让许多老年乘客感动不已。
“我希望车厢不只是交通工具,更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移动课堂。”谈及打造非遗车厢的初衷,邱师傅眼中闪着光。他将自己的休息时间全部投入到非遗技艺的学习和创作中,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热情。这方流动的非遗空间,不仅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生,更构建了一座连接司机与乘客、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乘客们在短暂的旅途中,与非遗文化不期而遇,感受到的不仅是出行的便利,更有一份文化的温度与传承的力量。(通讯员 刘 筱)
责任编辑:邱 宇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