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站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姜家白庙村芋头种植地里,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孙云德收捧着一块大个的芋头高兴地说:“今年前端时间虽雨水较大,但芋头收成还不错。香味依然醇厚,白嫩、滑中带面。”

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姜家白庙村田间地头,村民们正忙着采挖、分拣、装车,欢声笑语中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当地肥沃的沙壤土与充足的水源为芋头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出产的芋头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这几天,即墨鳌山卫街道姜家白庙村村民张秀平种植的20亩芋头进入收获期,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由于今年使用了新品种,再加上科技特派员经常到田间地头的精心指导管理,芋头迎来丰收,产量喜人。“孙特派员可贴咱农民的心啦”他悄悄地说道。

得天独厚的天然山泉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沙壤土质,让白庙村种出的芋头个大肉白、品质细嫩。目前,白庙芋头的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已经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但由于常年重茬种植,破坏了土壤的生态平衡,成为阻碍白庙芋头发展的主要瓶颈。为此,当地政府邀请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和相关研究团队,从土壤改良入手,经过5年多的科技攻关,终于攻克了连作障碍难题。
“离了这块地,白庙芋头就没有这个口味了。”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孙云德告诉记者,鳌山卫街道是低山丘区暖温带季风性海洋气候,夏季湿热、秋季温和凉爽,叠加其土质疏松、土层深厚等地质特点,这里出产的白庙芋头个大、体圆、白嫩、滑中带面,香味醇厚,营养十分丰富,白庙芋头也由此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不仅成为即墨乃至青岛主城区各大饭店的招牌菜肴,而且成功走出国门,深受海外消费者认可。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菌制菌的办法,你要完全消灭有害菌那是不现实的,只是让它好的有益菌占领一块阵地,让它有很好的作用,很好的生长环境。 虽然一些地块的试验失败了,但大家惊喜地发现,通过生物菌剂、土壤改良、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应用,半年过后,部分试验田迎来了久违的大丰收,亩均增产500多斤。孙云德说道。
“我从农户的需要出发,给农户提供农业技术指导,帮农户解决各类作物种植、管护问题。”孙云德介绍。“搞好技术服务,让农民增加收益,就是我们科技特派员的使命。”孙云德说。
据孙云德介绍,改良前,鳌山卫的农民缺少技术指导,死苗率高达70%,农民种植的芋头每年基本没有产量和收入。现在,农民运用学到的新技术,亩产量达到5000----6000斤。2020年,孙云德和青岛农业大学的专家教授在南邱家白庙村成立了驻村专家工作站,开始研究改良“芋头壮苗移栽高产技术”。研发了一系列技术助力白庙芋头“起死回生”。抗连作技术,改良被破坏的土壤,用以降低死苗率;水肥一体技术,可以节肥增产;改传统的芋头球苗直接播种,而采用育苗抑菌栽培,无害移栽入田的技术,提高光热资源利用,加长近2个月的生长期,可增产20%;采用大棚温室栽培,增产50%,并尝试实现周年供应。
研究有了成果,推广却也不容易。据孙云德介绍,刚开始跟当地农户交流相关技术时,经常“碰一鼻子灰”,有人说:“种芋头都是同块地,种一年歇两年,怎么可能连作。”也有人说:“没听说过种芋头是栽苗的,我们世世代代种芋头都是芋头球直接种下地。”
农户一时不接受,他们就决定自己干。在当时即墨区下派第一书记的支持帮助下,青农大乡村振兴服务队的成员和孙云德在在白庙搭建了两个一亩左右芋苗大棚,也是全国首个配备催芽室的芋苗大棚。一边继续研究一边摸索着种植起芋头来。

近两年,用新技术培育的白庙芋头开始有了收获,采用抗病和秧苗移栽技术的芋头田,亩产超6000斤,每亩可带来约三、四万元的收入。他们新的种植技术也因“眼见为实”开始获得当地农民的信任。白庙芋头不仅成为青岛、即墨各大饭店的招牌菜肴,而且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日本、美国等市场,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已经成为当地一张响亮的名片。孙云德表示,他将带领服务队的同仁,继续攻克更多芋头种植技术难题,希望让白庙芋头给村民带来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让更多的人在全年都能品尝到白庙芋头的软糯香滑。
“小小的白庙芋头,是留住乡愁的一根纽带,是无数人难忘的美食图像,绵延粉沙是独一无二的故乡口感。”孙云德随手从地里拣起一个大大的芋头说道。当地农民告诉记者,由于白庙芋头好吃、名气大,有的商户就买了别的地方生产的芋头冒充白庙芋头销售。这些芋头的销售点主要集中在即墨到鳌山的白庙公路两侧,价格在每斤3元左右。要想买到正宗的白庙芋头,就要到白庙村的正规市场或者通过网上购买。(张 涛)
责任编辑:邱 宇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