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青岛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青岛市政务大模型建设相关情况。市大数据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万波,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于意,市城市管理局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任树睿,西海岸新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晓明出席发布会。

今年以来,市大数据局全面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与数字政府业务融合创新,在国内率先打造城市政务大模型统筹建设模式。相关工作经验入选山东省数字政府综合改革重点任务试点,以及山东省人工智能大模型“百景智能”典型应用场景。目前已统筹推动各级各部门83个政务大模型应用上线,成立青岛市“人工智能+政务”实验室,发布首批标杆场景以及首批政务场景机会清单,积极构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生态体系。
一、
做好顶层规划,明确政务大模型建设模式
统筹推进全市政务大模型应用建设,坚持标准、规划先行,印发《青岛市加快推进政务领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工作方案》《政务大模型场景建设指引1.0》《政务大模型应用管理办法》,编制《政务大模型服务标准》,形成“1方案1办法1标准1指引”的政务大模型顶层规划,统筹指导全市政务大模型建设。同时,确立“1+2+N”的政务大模型集约化建设模式,即由市大数据局统一建设政务大模型应用支撑底座,数据、算力双轮驱动,各级各部门以业务需求为牵引,实现N个大模型应用创新突破,避免各级各部门分散建设、重复投资。
二、
建成支撑底座,提供全链条支撑服务能力
提前谋划政务大模型支撑底座项目,经过多轮技术研究、方案对比、可行性验证,在全省率先完成项目采购及建设。支撑底座包括一体化管控平台,以及知识运营中心、模型训练管理中心等五大中心,提供智算算力调度、知识库创建、模型管理、模型训练、应用构建、安全防护、数字人展示等功能,为全市政务领域应用场景建设提供全链条可靠支持。
三、
推动应用建设,提升政务大模型赋能成果
按照“谋划一批、成熟一批、上线一批、优化一批”的原则,建立包括“已上线清单”“开发建设清单”“谋划对接清单”三张清单的全市政务大模型应用推进机制,并开展多轮大模型技术、应用案例培训。目前,政务大模型应用覆盖城市治理、民生服务、基层治理等多个领域。
城市治理领域 利用大模型学习派单规则和以往的派单记录,打造“城管事件智能派单应用”,实现城管事件自动派发,单个事件派发时间由60秒缩短至1秒内,智能派单比例达99%以上,准确率达94%以上,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打造“公众诉求分析应用”,实现案件智能分类、地址智能分析、报告智能生成,辅助城市管理领域群众诉求实现“两升一降”,即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分别同比上升13.4%、7.8%,投诉总量下降8.5%。
打造“应急事故调查辅助决策智能应用”,整合多方事故数据资源,构建集查询、分析、推荐、生成于一体的智能辅助决策体系,助力政府部门提前部署防范资源,相似事故案例推荐准确率达90%以上,事故根因分析全面性较人工分析提升60%,助力政府部门精准投放防范资源,有效降低重点领域事故发生率。
实时跟进最新大模型技术成果,试点启动视觉识别大模型等多模态应用。例如,通过大模型识别监控视频、无人机视频、网格员照片中的城市管理事件、安全生产隐患,打造全链条城市治理智能化新模式。
民生服务领域 聚焦部分高频审批事项复杂度高、提报材料多、线上一次申报成功率低等难点问题,打造“政务服务边聊边办”应用,通过一个聊天界面集成咨询、导办、申报、评价等全流程服务环节,最大限度模拟市民到窗口办理业务的实际场景,实现“即问即答”的对话式办事服务和7×24小时实时交互。累计上线17个“边聊边办”场景,以办件量大、材料复杂、一次申报通过率低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为例,上线“边聊边办”AI应用后,问题匹配率从40%提升到90%,智能预填率从20%提升到84%,平均申报时长从40分钟减少到20分钟,一次申报通过率从50.4%提高到83%,实现从“自助办理”到“智能导办”、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
打造“劳动仲裁类案同裁”应用,解决劳动仲裁工作周期长、重复性工作多、裁量标准难统一等问题。庭审前,大模型生成庭审要素提纲,使准备工作效率提升50%以上;庭审中,智能书记员可依据正常语速实时记录,文书记录错误率从5%降至2%;庭审后,通过大模型智能生成裁决文书,生成时间从3-5天缩短至1-3天,效率提升1倍,形成全国领先的劳动仲裁服务“青岛模式”。
基层治理领域 在西海岸新区灵山卫街道开展政务大模型赋能基层治理工作试点,打造“AI·卫”政务助手,围绕街道党的建设、经济发展、为民办事、城市建设、综合政务、应急安全、平安法治七大领域,建立专题知识库,智能化打造29个政务智能体应用,借助智能预审、自动分拨等技术,将基层人员从重复性材料核验、工单转派等工作中剥离,为基层人员减少60%以上重复性、事务性工作量。
四、
数据和算力双轮驱动,有效保障应用建设运行
基于一体化大数据平台为全市各部门共享数据,打造高质量数据集,为大模型训练微调提供数据支撑。强化国产算力支撑,目前部署在市政务云的国产智能算力达到96P,可有效满足现阶段大模型建设使用需求。建立智算监控体系,上线实时监控GPU显存、算力使用情况的一体化运维平台,将所有智能算力资源纳入政务云管理平台集中管控。探索算力最大化利用的部署模式,有效减少同类模型的重复部署,避免资源浪费。
五、
锚定全链条安全,筑牢安全可控的支撑保障体系
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数据处理、大模型训练和场景应用各阶段参与主体的安全职责和任务,做好用户身份识别和权限管理。完善安全管理流程,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制定应急处置预案。对政务大模型的数据来源、输入输出内容进行安全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置不良信息、敏感内容等。充分复用政务云的各类安全防护资源,实现青岛市政务大模型全流程安全可控。
下一步,市大数据局将按照国家要求,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会同各相关部门,完善政务大模型管理体系,加强对模型生成内容的安全审计,在保障网络安全、数据安全、模型安全的基础上,快速推进政务大模型多场景建设应用和宣传推广,让企业和群众在更多场景中,切实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便捷与高效,为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责任编辑:邱 宇
免责声明:中广中文网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